bet体育365官网_365体育投注-【手机版app下载】@

图片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社会广角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出舱一周多,我恢复了夜跑!北京两位康复市民口述实录

2022年12月08日 14:44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昨天,中央发布优化防疫“新十条”后,北京立即跟进实行十条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近期,陆续有不少在方舱治疗的市民治愈出舱,逐步回归正常生活。两位出方舱市民作出口述,我们记录下了他们的病程、状态、感受与思考。

  “心理设预期,有助减少恐慌”

  黄柯,男,39岁

  11月16日确诊转运

  11月30日出舱回家

  “出舱一周多,我恢复了夜跑”

  从这周起,每到孩子睡下,我已经恢复了夜跑。相较入住方舱医院之前,气温低了不少,深夜河岸边空无一人,清冽空气带来的冷静,让我的身心格外舒适愉悦。

  刚离开方舱回家时,偶尔还会伴随一些咳嗽。现在过去一周多,连咳嗽也没有了。我已经完全投入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之中,不过患病和入住方舱医院的经历,还是挺难忘的。

  我还记得,发现自己“阳了”是11月16日,早上接到电话通知我核酸结果异常。那会儿北京病例数刚开始上涨,很快,大夫上门给我和全家人做了抗原+咽拭子+鼻拭子。午后我感觉略微发热,体温超过37摄氏度。

  傍晚,我的核酸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需要转运至方舱医院。我的妻子、孩子,还有家中的保姆核酸为阴,作为密接人员,需接受5+3集中隔离。我一边收拾东西,一边不停地接打电话,整个人处在很“懵”的状态中,没顾得上紧张。

  晚上9点多,全家人穿好防护装备下楼。我坐上120急救车,去了凤凰岭附近的方舱医院。到达后,护士发给我一盒连花清瘟颗粒,一支体温计,安排我入住了一个三人间,“室友”是两位15岁的高中同班男生。

  等我躺在床上,才觉得喉咙干涩发紧,腿部发酸,又惦记家人状况,尤其是刚4岁的女儿……多少有一点焦虑、慌乱,在胡思乱想中睡着了。

  就这样,我开始了方舱医院的生活。

  “只吃了两盒药,还有喝热水”

  其实睡了一觉起来,我就不再发烧了,主要症状是嗓子发紧、咳嗽有痰。我盘点了一番手头用品,查缺补漏网购了一单,也顺利收到,更加安心不少。

  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想法,我着手处理各种工作、信息。看到小区微信群里居民的讨论,工作人员的解答回复,能体会到大家的忙碌和辛苦。

  身体方面没有太多不适,稍显难熬的,是单调的方舱日常。我平时有运动的习惯,但房间太小没有条件,导致胃口也有所欠缺。床旁边就是窗户,每天午后我就站一会儿桩。遥望窗外凤凰岭山峦模糊的影子,如果不是因为疫情,周末应该会游人如织吧!

  住到第四五天,家里传来消息,保姆也确诊了,好在妻子和女儿始终都是阴性,直至解除集中隔离顺利回家。每天我都会和家人通过视频交流,加油打气。11月30日,确诊整整两周后,我的核酸检测数值终于符合要求,得以出舱回家。12月4日,保姆也顺利出舱归来。我们都是在到家第二天后,健康宝变成了绿码,按照社区当时的要求继续7天个人健康监测。

  回顾整个患病过程,我服用的药物只有两盒,总共20包连花清瘟颗粒,再就是喝了“无数”的热水。两名室友也大致如此,只有一位室友在一次发烧超过39摄氏度时,服用了一片退烧药。周围的人,没有听说谁有后遗症,嗅觉味觉这些也都不受影响。

  我是做互联网工作的,平时也爱写些文字。确诊以来,我将自己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像日记那样写成“中年人的方舱生活、出舱复盘”系列,客观平实地记录在社交平台上,引来一万余收藏、点赞,以及数千条评论。我觉得现在政策逐渐调整优化,不少人会经历和我未必完全一样但类似的过程,但多分享一些体验和感受,大家互相讨论,就能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预期,减少不必要的恐慌。

  “医护很辛苦,我在方舱当志愿者”

  罗静瑶,女,27岁

  11月29日转运进舱

  12月6日出舱回家

  “不知不觉中,我们就熬过了7天”

  拿到出舱证明、签字、方舱门卫室放行……12月6日下午5点左右,我和先生走出方舱医院。我俩戴好口罩,扫码打车,朝着家的方向奔去。那天,路上的夕阳很美。

  我和先生是11月29日进入的方舱医院。最早是先生工作的公司有确诊病例,他作为密接在家隔离观察。结果,11月24日前后,他开始出现发烧等症状。而我也在25日晚喉咙开始疼,像上火似的,而后出现有痰,发烧到39摄氏度等症状。感染的第二天,身体一度挺难受,我只好吃了点退烧药。

  因为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所以我们也没有太害怕被感染。用抗原自测都是“两道杠”后,我们第一时间向社区报备。后来,社区做了两次核酸也显示阳性。11月29日,我和先生穿好防护服,登上了去方舱的大巴车。

  比较幸运的是,到了方舱医院后,还有一些床位,我们申请住在了一个区域。身边有了彼此的照料,我俩心里安定了许多。方舱的一日三餐,是比较准时的,还有一些水果和汤类。进去了才发现,大家其实都相对不那么慌乱,也会互相搭手帮忙。饮食住宿条件还算挺好,我们也就按时吃药,电脑上忙忙工作,安心休养。

  方舱里,很多医生、护士是非常辛苦的。在养病休息之余,我和先生看到舱内招聘志愿者,我俩一拍即合报了名。从在方舱内的第3天起,我们每天负责协助医生护士发放抗原、核对信息、等待抗原结果,并登记在册。每层方舱有约200多位患者,忙完每层的工作至少要一个小时。共5层的方舱“跑”下来,我俩差不多每天要为1000多名患者服务。

  在方舱内当医疗志愿者的经历,也能稍微分散点注意力,也明白了医护人员的不容易。不知不觉中,我们就熬过了7天。

  “这病来得快去得快,老幼要注意”

  最近,我收到了不少朋友的问候。他们有的对我说“欢迎回家”,有的则比较好奇“阳了”到底是什么感受……我结合自己的经历,给朋友们整理了一份“奥密克戎说明书”,把每天可能遇到的症状、检测结果和用药记录等信息,都写了进去。

  从我和先生的感受来看,新冠病毒到了奥密克戎这一代,传染力是增强了,但毒性也确实大大降低了。如果非要和感冒做对比,我觉得这病来得快去得快,普通感冒可能病程比较“拖沓”,要一周甚至两周才痊愈,但奥密克戎感觉是一天一个阶段。实际上我到感染的第四天,除了咳嗽之外,已基本没有了症状。

  不过,对于老人、孩子等脆弱人群来说,又是需要特别注意防护的。在方舱里,我遇到过一个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同样的时间,他的病情恢复确实是远远慢过我们年轻人的。所以,对于小朋友、老人或者有一些基础病的病人来说,还是要更谨慎、做更周全的防护。

  跟朋友和同事聊天,大家对奥密克戎的恐惧感,也没之前那么大了。这是很积极的变化。现在,我的生活回到了正常状态。每天,我会在家上网、看剧,偶尔在线忙点工作。要吃饭或者买菜,也可以外卖下单,直接送到家门口。我计划,如果周末抗原自测没问题,就和先生上街去溜达买菜。(文中人物为化名 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李松林 魏婧)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