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体育365官网_365体育投注-【手机版app下载】@

图片

黑龙江大庆实施土地综合治理——盐碱地里稻花香

2024-05-06 09:57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炬鹏)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黑龙江大庆实施土地综合治理——盐碱地里稻花香

2024年05月06日 09:57   来源: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吴 浩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治理。黑龙江省大庆市拥有大面积的盐碱地,“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春秋尘烟起,地上长秃疮”,当地百姓如此形容盐碱地。如何让盐碱地造福于民?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当地通过盐碱地综合治理让“不毛地”变成了“米粮川”,盐碱地上飘起了稻花香。

  正值春耕时节,记者来到位于大庆市大同区双榆树乡137泡区域土地整治项目现场,拖拉机正在进行整地作业。“这里以前就是个野泡子,夏天有些积水,全部都是盐碱地,土壤pH值高达9.5。经过去年当年整治、当年种植、当年收获,该地块已经证明能够适合水稻生长,去年水稻亩产达800斤左右,目前土壤pH值达到7.5左右。”该地块盐碱地治理项目负责人徐志良说,137泡区域土地整治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改良盐碱地面积4345亩,新增水田面积3472亩,工程内容包括土地平整、灌溉排水,以及水渠、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今年预计地块粮食总产量可达到280万斤以上。

  “盐碱地治理是个复杂的技术活儿,简单来说要有外来的清洁水源对土地进行洗地,降低土壤pH值,然后还要增施沙土、有机肥、农家肥等来改良土壤。前期粮食产量不高,但粮食产量会逐年增加。”徐志良说。

  大同区盐碱地总面积达到8.69万亩。从2021年至今,大同区实施了三期盐碱地综合治理、梯次开发,从2021年的586.19亩,到2022年的2548.32亩,再到2023年的4345亩。根据测算,三期项目新增水田5561亩,“碱稻”总产可达400万斤以上,年可实现经济收入450万元。从“科技改田”到“科技增粮”,让盐碱地粮食产能从无到有、从有到多。

  除了政府主导进行盐碱地综合治理,农民自发改良盐碱地的行动更早。2017年,大同区老山头乡永龙村党支部书记邢才就开始带领村民自发改良盐碱地。“别小看了这1000多亩地,这可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财富。”邢才领着记者来到改造后的盐碱地。如今,从土地外观上看,已经看不出盐碱地水田和普通水田的区别,只有地块旁用于洗地建设而成的池塘,现在已用于养殖小龙虾。

  “村里土地少,人均几亩地,地力差,当初就想着能不能通过改良盐碱地来增加耕地面积,从而增加村民收入。”邢才回忆说,村里先后4次邀请农科院专家深入盐碱地块进行实地考察并对土壤进行化验分析,专家答复称可以种植碱地水稻,这让村民们信心大增。从小面积探索到逐年扩大,如今永龙村改造好的盐碱地已经突破1000亩,水稻平均亩产达800斤以上,碱地水稻口感好、品质优,售价也比普通水稻高出不少。

  “村里盐碱地还有不少,但由于离水源较远,改造成本高。听说大同区未来要建设大型水利工程,肯定会有更多盐碱地被改造。”邢才憧憬道。

  为了推动盐碱地综合治理,大同区将其纳入全区现代设施农业发展“一号工程”,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为全面摸清盐碱地资源状况,工作专班和勘测团队对全区8万多亩、1300余块盐碱地逐一勘察、逐个上账,采取“一地一图一良方”方式,修渠建站、引水入田,通过“以水洗碱”“以沙压碱”“农家肥调碱”等改良方法进行碱地整治,选用良种进行“碱稻”种植。

  大同区委书记吕航表示,盐碱地综合治理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生态账、民生账。把“白碱地”改成“肥水田”的过程,从根本上抑制了区域盐碱地的持续恶化,春天再也刮不了“白毛风”,并逐步打造水、田、稻乡村立体新景观。盐碱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同步建设水系连通、岸线美化等工程,带动当地百姓就业,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大同区要持续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把盐碱地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加强现有盐碱地改造提升,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在治碱、补地、增粮、惠民的同时,进一步探索碱地果蔬、碱地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打开新渠道。”吕航说。 (经济日报记者 吴 浩)

(责任编辑:王炬鹏)